TOC專文-- 淺談限制理論

TOC專文-- 淺談限制理論

淺談「限制理論」( Theory Of Constrains, TOC )

林俊哲 文

  任何企業或組織能夠有無限的產出嗎?答案是否定的,任何系統(企業、組織)至少會存在著一個限制,而這個限制即是系統最弱的一環,唯有從它下手,才能增強整個鍊條(系統)的強度。換句話說,這個限制決定了一個企業或組織達成目標的速度,我們必須從克服限制著手,才能以更快速的步伐在短時間內顯著提昇系統的產出。以下的故事,將簡單介紹如何應用TOC邏輯思考方式去找出組織的限制,進行持續的改善。

  幾位中高階主管閒來無事,談論到組織內部有些讓他們覺得「不是很舒服」的現象:

   1. 每個月不賺錢的機率變高

   2. 銷售愈來愈不穩定

   3. 組織費用高

   4. 產品種類增多

   5. 資遣員工

   6. 品質成本明顯升高

   7. 生產線愈來愈複雜

  大夥兒看著這七大現象…

  「廢話!如果銷售不穩定,那麼以我們現在的競爭環境,每個月不賺錢的機率就變高了。」突然林總脫口而出。

  「這麼說,如果組織費用高,那麼不賺錢的機率也高囉!」薛廠長好像也開竅了。

  「哈哈!如果組織費用高,那麼就會資遣員工,這不是我們現在公司正在進行嗎?」人資處長說。

  就這樣,他們把四個現象的因果關係連起來了(圖一)

 

  於是乎,經過三個小時的「閒聊」,又額外增加了幾個附帶現象(以※表示),終於完成一張公司的現況圖(圖二)。

 

  接下來的10分鐘,大家盯著現況圖仔細審查那一項才是公司的「限制」。

  「我們一直以為組織費用高是問題,拼命裁員,沒想到與品質相關的人也會因為公司沒前景,而另謀高就,不但沒保持公司產品原來高品質的優點,反而變得更糟。」人資處長冷汗直流地述說。

  「沒想到產品設計上,材料、規格、內部結構以及外觀形狀,每一項目如果與現存產品有大差異的話,那麼就會對生產線造成衝擊,由於材料、規格不同,所以要特別去管理『變異』,一不小心,不同生產線,材料用錯、程式改錯……;內外部結構不同,不同生產線,模子不同,更換機種變複雜……;光處理這些『變異』的人員及設備的費用,就足以拖累組織的成長,而且品質又更不穩了。」薛廠長分析工廠的影響程度。

  「最近組織分更細了,溝通上又多了一道牆,『變異』又變更多了,是不是我們的方向都搞錯了,怎麼辦?」人資處長以相當緊張的語氣說。

  大夥兒都呆了!

  「不是產品種類推出愈新愈快愈能爭取到顧客嗎?沒想到它也會使品質不穩定。」

  「不過話說回來,顧客只要外表及操作的功能,他不管產品的內部構造以及使用的材料,所以可以推出『舊』的內部構造和材料的『新』產品。」

  「如果是這樣,就把內部結構,材料及規格維持一致,所有新產品就在這條件之下,設計出顧客所需要的外觀,不就可以了嗎?品質也會保持穩定。」

  「可是產品推出要這麼快,公司內部的設計及測試規格又這麼嚴,為了保證能上線,當然要加一些『保險』,結構愈堅固愈好,線路愈安全愈好,耽誤推出時間會被K得很慘的!」

  「說的沒錯,誰的產品推出愈快,慶祝愈盛大。為了縮短開發時間,大部分資源都被它搶走了,那兒還有時間照顧大量生產時的品質改善,更何況每一種產品都不同,那有辦法去專精研究每一個環節。」

  「接下來要怎麼做?這不單只是開發部設計的事,它還包括市場行銷、物料採購、生產製造、設備自動化等部門,可是原本各部門就已經壁壘分明,現在組織劃分更細,藩籬更高了,如何讓這些人合作呢?」

  「再加上目前公司狀態不穩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不小心搞砸了,部門主管那承當得起,大家能推就儘量推了。」

  「雖然現在已經知道『產品種類增多』是我們的限制,然而它的背後,卻還有一個『隱藏』的限制,阻絕我們去解決核心問題,那就是組織內各部門之間的『高牆』。沒錯!這些高牆才是我們真正的限制,怎麼去打破呢?」人資處長總離不開以組織(人)提出他的觀點。

  「如果所有部門主管能夠歷經我們剛剛所做的過程,那麼大家就有共識了,不是嗎?」

  「對呀!部門主管們一致認同公司的核心問題後,再讓他們實際參與解決核心問題的部屬也經歷此過程,這樣不就可以在有共識之下,同心協力去面對共同的核心問題。」

  「你們談了這麼多,難道還不瞭解『銷售不穩定』才是我們的限制嗎?一旦消除『銷售不穩定』的核心問題,所有『不是很舒服』的現象才會一掃而空。」林總以凝重的語氣說。

  「不過你們說的對,唯有透過以研討會(WORKSHOP)的方式對核心問題有共識後,才有機會解決核心問題。」林總繼續說。

  「好!就這麼辦,咱們近日就以研討會(WORKSHOP)的方式來進行。」

  幾個月後,公司順利地解決問題步入正軌,不過『新的限制』又產生了 (因為原來的限制已經去除了) ,於是,同樣的過程、研討會再來一次,只是針對不同核心問題而已。

  本故事是作者以其對TOC的認識、以及實務上的經驗所杜撰而成。其實限制理論 (Theory of Constrain ,TOC) 早有一套持續改善的程序:

   1. 找出系統限制(如前所述,可以現況圖找出組織之限制)

   2. 充分應用系統限制

   3. 非限制的環全力配合限制

   4. 打破系統的限制

   5. 回到步驟(1.),找出下一個限制,別讓惰性成為限制

  TOC也是一套能用邏輯、系統的思考方式去解答我們在持續改善時,所產生以下的問題:

   1. 要改變什麼?(What to Change?)

   2. 要改變成什麼?(What to Change to?)

   3. 如何改變?(How to Cause the Change?)

  中壢廠於五年前提供部門經理「目標」一書,引進TOC觀念,並於二年前聘請顧問蒞臨教授應用手法--衝突圖、現況圖、中繼目標圖等。同時也買進TOC應用在製造業的教材---模擬軟体、錄影帶、手冊,並設計一課程16小時給生產有關之人員,如生產督導、領班、製造工程師,至今約有50人已受過此訓練,這課程使他們在現場管理及改善的思考方式上,確實有很大的「震憾」與幫助。

參考資料:「目標」 (The Goal) - 天下文化、「絕不是靠運氣」(It's not Luck !)-天下文化

作者簡介 林俊哲

  在飛利浦11年,是中壢廠現場管理實務與理論兼備的少數專家之一,過去IE、品管、生產部的8年經驗累積,造就其企業內部顧問的特質,目前擔任訓練經理職務。